1968年,Dudrick等首次提出使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成功解决小肠长度减少所导致的疾病。从那时起,人们意识到由于TPN 能不经胃肠直接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从而使胃肠道处于一定的功能性静止状态,在刚开始应用于临床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使许多病人因此得以康复,一度获得“人工胃肠”的美誉。
目前,PN主要适应证包括:①病人不能从胃肠道吸收营养,主要是小肠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肠外瘘、放射性肠炎、小肠切除<70%、顽固性呕吐(化疗等)、严重腹泻等;②大剂量放化疗、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严重呕吐等病人;③中、重度急性胰腺炎病人;④因胃肠功能障碍引起的营养不良者;⑤重度分解代谢的病人,胃肠功能5~7d内不能恢复者,如面积>50%烧伤、复合伤、大手术、脓毒症和肠道炎性疾病等。但在此后的应用中,由TPN代替了病人的胃肠道,对有些病人来说,TPN是终身的选择,所以导管感染成了常见并且反复发作的问题。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导管相关性脓毒症,以革兰阳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病原体。反复感染又带来肠黏膜和黏膜下水肿、氧自由基增多,免疫功能降低等导致肠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另一个并发症是TPN导致的肝毒性反应,一方面由于肠切除失去胆酸肠-肝循环作用;另一方面TPN供应过量和反复发作的感染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导致肝细胞纤维化等称之为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PNALD)。据统计,PN死亡占肠功能障碍死亡的12.5%,而其中的一半又是死于PNALD。所以,从TPN过渡至EN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危重症病人来说,其往往拥有较高的物质能量代谢水平,在早期炎性因子等媒介导致机体通过分解代谢内源性的物质来满足其能量需求。我们以往认为,此时给予病人PN会增加危重症病人的危险。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适当适时的补充PN,对危重症病人尤其是不能耐受EN的病人来说,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肠功能障碍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关键环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最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在肠功能障碍的诊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将会得到更好地重视和发展。
来自“医脉通”
2402019-12-26
2172020-01-12
2442019-09-27
2922019-11-07
6012020-02-08
6152020-02-08
6432020-02-08
6212020-02-08
7712020-01-09
8412020-01-09
6172020-01-08
669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