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王老伯患有房颤,一直在服用抗凝药预防中风,不料最近在家洗澡时因地面湿滑不慎跌倒,导致骨折,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却被告知不能马上手术,要先“暂停”抗凝药的抗凝血作用,否则手术有出血风险。幸好他服用的抗凝药自带“逆转剂”,打点滴几分钟之内就恢复了凝血功能,手术得以马上进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周淑娴教授说,“幸好他服用的是有特异性逆转剂的口服抗凝药,有些患者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果选择了不能快速逆转的抗凝药,又遇上了外伤大出血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医患在选择抗凝药时应有足够的远见。”
积极预防中风是房颤患者头等要务
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全国现有房颤患者有近千万。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跳频率往往快且不规则。
房颤最大的隐患就是“中风”。每6个中风患者就有1个是房颤引起的,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常人有高出5倍。房颤发生时,心脏将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留于心房,形成血栓,血栓随着血液循环流向脑部,堵住脑血管后,便导致中风。
可以说,房颤是因,中风是果。由房颤导致的中风,轻者导致患者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致残事件,严重者常常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预防中风成为治疗房颤的主要目的。
其中,定时定量、坚持服用抗凝药是最有效预防中风的方法,抗凝药让血液不易形成血栓,从而减少中风发生。周淑娴教授表示,“房颤患者应视预防中风为‘头等大事’,积极进行抗凝治疗。”
有了自带“保险”的抗凝药,意外“不怕了”
据了解,目前预防房颤致中风的抗凝药,有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和非维生素K拮抗类口服抗凝药两大类可选择。华法林起效慢,药物剂量需定期验血调整,还要控制很多日常食物的量,避免食物影响药效。鉴于华法林的种种不便,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为患者选择非维生素K拮抗类口服抗凝药,这类药物剂量固定、无须定期抽血检测,也无任何食物禁忌,除此之外也更安全。
服用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也跟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可能发生意外,需要接受紧急手术,就像王老伯一样。这时就需要快速解除抗凝药的作用,以便手术能顺利进行。
维生素K可以逆转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但作用时间至少需要15小时以上。在紧急手术的关键时刻,多一分等待就意味着就多一分风险。因此,对于现有的非维生素K拮抗类口服抗凝药,是否具备能够迅速解除抗凝作用的逆转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类口服抗凝药主要分为达比加群酯和沙班类药物,目前只有达比加群酯的逆转剂已在我国上市,可在数分钟内解除抗凝作用。
周淑娴教授表示,“虽然王老伯的情况在实际临床中很少会遇到,但有逆转剂的存在能让医患在使用口服抗凝药时更安心。”
2252019-08-12
2132020-02-08
1992020-01-22
344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