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患者中,常有这种疑问:“用药物控制血糖,为何胰岛功能会越来越差?”今天就让妙手医生为你详细说明!
及时和正确启动胰岛素治疗,让患者的胰岛功能更有保障!
01让β细胞休息,胰岛素使用要及时
由于地域及饮食结构差异,我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病情特点是胰岛β细胞衰竭更显著以及餐后高血糖更突出,早期胰岛素分泌缺失与餐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而长期暴露于严重高血糖环境中会对胰岛β细胞造成不可逆损害。
图中为:早相胰岛素分泌缺失明显,空腹和餐后血糖持续升高,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
在传统的T2DM治疗模式中,胰岛素往往是其它降糖药物不能控制血糖时的最后选择。临床研究证实,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经胰岛素治疗16周后整体血糖控制明显改善,提示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可使患者受益。
然而,值得临床关注的是,我国T2DM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时机普遍较晚,启用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超过9%,起始剂量偏低且在起始治疗后剂量调整不足,这也是导致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控制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及时启动胰岛素及其强化治疗的理念正得到中国临床的认可,《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积极推荐,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A)。
02补充双时相胰岛素,控糖更全面
根据我国T2DM患者的病情特点,合适的降糖方案应满足改善胰岛素分泌缺陷(尤其是早相)和控制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的要求。
胰岛素治疗应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包括基础+餐时双时相胰岛素分泌,而预混胰岛素可同时满足补充基础+餐时胰岛素的需要,并全面控制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及HbA1c。
一项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的荟萃分析,共纳入1758例HbA1c8.2%至9.7%,BMI 25.7至33.8kg/m2的T2DM患者,旨在分析此类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时加入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30)相比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疗效与安全性。
结果显示:门冬胰岛素30降低HbA1c幅度更优[5 RCTs;加权均数差(WMD)95% CI): -0.21% (-0.35%, -0.08%)],对PPG增幅的控制更优[3RCT;WMD(95%CI):- 14.70mg/dl(-20.09,-9.31)],降低FPG水平的作用与甘精胰岛素相似[3RCTs;WMD(95%CI):7.09mg/dl(-15.76,29.94)]。
图2:门冬胰岛素30在控制HbA1c与PPG方面优于甘精胰岛素,FPG控制效果类似
安全性方面,研究团队并未发现门冬胰岛素30相比甘精胰岛素存在低血糖[2RCTs;63% vs. 51%;OR=1.77(0.91;3.44)]和严重低血糖[4RCTs;0.98% vs. 1.12%;OR=0.88(0.31, 2.53)]风险较高的证据。
图3:分析疗效与安全性数据一览
研究团队总结,与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相比,门冬胰岛素30在控制HbA1c和餐后血糖方面表现更好,且严重低血糖风险没有增加。同时研究团队也认为,中重度高血糖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可考虑预混双时相制剂。
03除了控糖,方便也很重要!
较口服降糖药而言,胰岛素治疗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模式,注射方案调整也能更灵活地适用于T2DM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其中门冬胰岛素30可同时补充基础+餐时胰岛素分泌,“双相赋能”的作用使其能够兼顾FPG及PPG。
另一方面,基于胰岛素的使用方式可能带来制剂误用、治疗依从性下降等问题,或造成严重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发生,目前预混胰岛素方案是更加简便、易于掌握的胰岛素方案:一项电话问卷调查显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其遗漏注射比例较基础胰岛素和基础-餐时胰岛素更低。
图4:使用预混胰岛素的遗漏注射比例最低
由此可见,以门冬胰岛素30方案为例的预混胰岛素方案,能够同时补充基础和餐时胰岛素,使PPG、FPG和HbA1c高效达标,并兼顾安全性和便捷性,是适合中国T2DM患者的胰岛素优选方案。
2622020-01-10
3332020-01-17
2732020-01-03
2382019-09-27
5902020-02-08
5462020-02-08
6032020-02-08
5752020-02-08
5822020-02-05
5482020-01-23
6242020-01-22
6452020-01-22